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转载)
2013年是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预计十八届三中全会——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但不容忽略的是中国经济的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第一,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高于GDP名义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扩张。但是,金融系统资源错配、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资金链条不断加长,对央行的流动性政策越来越敏感,资金价格攀上新台阶。房地产泡沫和隐形政府担保,支持货币信贷的快速扩张,大量新增资金被直接或间接配置到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55.8%,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挤出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二,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风险进一步积累。经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房地产市场区域格局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三四线城市呈现住房和土地供给“双松”状态。由于住房供给持续增加,人口集聚速度趋缓,三四线城市开始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但在现行财政框架下,为了推动市政建设和维持财政平衡,政府仍继续供应土地,导致住房供求关系更加宽松,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房价下跌泡沫破裂迹象。与此相反,一二线城市则呈现住房与土地供给“双紧”状态。由于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城市规模仍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刚性需求旺盛,但这些城市住房用地占比偏低,土地和住房供给相对不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导致泡沫进一步膨胀。这实际上已成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最不可预测的风险点。
第三,中国经济产能过剩严重,调整缓慢。根据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截至目前,企业设备利用率仅72%,比去年低0.7个百分点。同时,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由于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过剩产能调整进展缓慢。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仅从三季度工业用电量的变化可窥斑见豹,略见端倪:7—9月分别为3609千瓦时、3509千瓦时和3003千瓦时,这种工业用电量逐月下降的趋势究竟多大程度反映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观察,值得担忧。
第四,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自2011年起,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开始低于GDP占全球的比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下降。在国内完成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2年出现十多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今年来依然延续了这种态势。尤其是9月份出口同比呈现负增长,值得高度关注。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值2.5%左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仍可能对美元缓慢升值,而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的其他国家的本币大多保持弱势,将继续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以上四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其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应当努力的方向。【源文地址:http://www.chcbe.cn/news/5727.html】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HmEYtESw
页:
[1]